李青云入宫面圣的消息,很快在朝堂上传开。
一个寒门子弟,因一篇策论得到皇帝赏识,这在开元年间虽非罕见,却也足以引起朝中权贵的关注。
觐见结束后,李青云被安排在翰林院暂住。
翰林院是朝廷储备人才之地,虽无实权,却是通往权力核心的重要跳板。
李青云深知,自己虽得皇帝青睐,但若想在朝堂立足,还需更多的机遇与努力。
这一日,李青云正在翰林院的书房中翻阅典籍,忽闻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。
他抬头望去,只见一位身着紫袍、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缓步走入,身后跟着几名随从。
李青云连忙起身,躬身行礼:“晚辈李青云,见过张相。”
来人正是当朝宰相张九龄。
他微微一笑,抬手示意李青云不必多礼:“李翰林不必客气。
老夫今日前来,是想与你聊聊。”
李青云心中一震,连忙请张九龄入座,亲自为他斟茶。
茶香袅袅,张九龄端起茶杯,轻啜一口,缓缓说道:“你的策论,老夫己反复读过数遍。
字里行间,可见你胸怀天下,志存高远。
不知你对当今朝政,有何见解?”
李青云略一沉吟,答道:“回张相,晚辈以为,开元盛世虽显,但隐忧亦存。
吏治***、边防空虚、民生困苦,皆是亟待解决之患。
若能以民为本,整顿吏治,加强边防,方能保我大唐长治久安。”
张九龄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
他放下茶杯,正色道:“你所言极是。
然而,朝中权贵盘根错节,改革之事,谈何容易?”
李青云目光坚定,答道:“正因如此,才更需有人挺身而出。
晚辈虽人微言轻,却愿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。”
张九龄点了点头,语气中多了几分欣赏:“好一个‘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’。
李翰林,老夫欣赏你的才华与胆识。
不知你可愿入我门下,与我共谋国事?”
李青云心中一震,连忙起身,深深一拜:“张相厚爱,晚辈感激不尽。
若能得张相指点,晚辈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所托。”
张九龄微微一笑,扶起李青云:“不必多礼。
从今日起,你便是我门下之人。
望你勤勉自持,莫负老夫期望。”
自此,李青云正式成为张九龄的门生。
在张九龄的提携下,他逐渐接触到朝堂的核心事务,并开始参与一些重要的政策讨论。
然而,朝堂之上,风云变幻。
张九龄虽为宰相,却并非没有政敌。
权臣李林甫对张九龄的改革之举早有不满,暗中谋划,欲将其扳倒。
一次朝会上,李林甫借题发挥,指责张九龄的改革措施“劳民伤财,有损国本”。
张九龄据理力争,双方唇枪舌剑,气氛一度剑拔弩张。
李青云站在朝堂一角,默默观察着这一切。
他深知,自己虽得张九龄赏识,但若想在朝堂立足,还需更多的智慧与谋略。
会后,张九龄将李青云召至书房,神色凝重:“今日之事,你可看出端倪?”
李青云点头答道:“李林甫对张相心怀不满,恐有后招。
张相需早作准备。”
张九龄叹了口气:“朝堂之上,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
李翰林,你需多加小心。”
李青云郑重道:“晚辈明白。
定当谨言慎行,不负张相所托。”